而这样(yàng )的环境(jìng )最适合培(péi )养诗人(rén )。很多(duō )中文系(xì )的家伙(huǒ )发现写小说太长,没有前途,还是写诗比较符合国情,于是在校刊上出现很多让人昏厥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被大家传为美谈,诗的具体内容是:
不幸的是,开车的人发现了这辆摩托车的存在,一个急刹停在路上。那家伙大难不死,调头回来指着(zhe )司机骂:你他妈(mā )会不会(huì )开车啊(ā )。
然后(hòu )那老家伙说:这怎么可能成功啊,你们连经验都没有,怎么写得好啊?
以后每年我都有这样的感觉,而且时间大大向前推进,基本上每年猫叫春之时就是我伤感之时。
这首诗写好以后,整个学院不论爱好文学还是不爱好文学的全部大跌眼镜,半天(tiān )才弄明白(bái ),原来(lái )那傻×是写儿(ér )歌的,第一首是他的儿歌处女作,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没写好,不太押韵,一直到现在这首,终于像个儿歌了。
说完觉得自己很矛盾,文学这样的东西太复杂,不畅销了人家说你写的东西没有人看,太畅销了人家说看的人多的不是好东西,中国不在少(shǎo )数的作家(jiā )专家学(xué )者希望(wàng )我写的(de )东西再(zài )也没人(rén )看,因为他们写的东西没有人看,并且有不在少数的研究人员觉得《三重门》是本垃圾,理由是像这样用人物对话来凑字数的学生小说儿童文学没有文学价值,虽然我的书往往几十页不出现一句人物对话,要对话起来也不超过五句话。因(yīn )为我觉得人有的(de )时候说(shuō )话很没(méi )有意思(sī )。
在做(zuò )中央台一个叫《对话》的节目的时候,他们请了两个,听名字像两兄弟,说话的路数是这样的:一个开口就是——这个问题在××学上叫做××××,另外一个一开口就是——这样的问题在国外是××××××,基本上每个说话没有半个(gè )钟头打不住,并(bìng )且两人(rén )有互相(xiàng )比谁的(de )废话多(duō )的趋势。北京台一个名字我忘了的节目请了很多权威,这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节目,一些平时看来很有风度的人在不知道我书皮颜色的情况下大谈我的文学水平,被指出后露出无耻模样。
我深信这不是一个偶然,是多年煎熬的结果。一凡(fán )却相信这是一个(gè )偶然,因为他(tā )许多朋(péng )友多年(nián )煎熬而没有结果,老枪却乐于花天酒地,不思考此类问题。
当年冬天一月,我开车去吴淞口看长江,可能看得过于入神,所以用眼过度,开车回来的时候在逸仙路高架上睡着。躺医院一个礼拜,期间收到很多贺卡,全部送给护士。
請(qǐng)收藏我們的網(wǎng)站:www.wzbiwei.comCopyright ? 2009-2025